


70岁的程大爷患高血压5年多了,平时血压控制得还算可以,因而也没有出现什么并发症或不适。然而,最近一段时间,程大爷总是在吃完早餐后感到头晕、乏力、心慌,需要睡个“回笼觉”缓缓。某天,程大爷吃完早餐后去复诊,到医院后头晕等不适“如期而至”,医生给程大爷量了血压,发现他的血压收缩压竟然降到80毫米汞柱,医生诊断程大爷餐后头晕等不适是低血压造成的。
高血压人群餐后为什么会出现低血压呢?
如何才能预防餐后低血压的“拜访”呢?
我们一起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指导专家/ 裴静娴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科 博士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科裴静娴博士介绍,如果进餐后2个小时内,收缩压下降20毫米汞柱或以上,或餐前收缩压在100毫米汞柱以上,餐后血压下降到90毫米汞柱以下,即为发生餐后低血压。
一般而言,餐后低血压患者在进餐后15分钟至半个小时开始出现血压下降,通常在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血压下降到最低点,部分患者餐后最低血压出现时间可延长至2小时。
另外,即使餐后收缩压下降幅度不大,但如果出现头晕、晕厥等不适的情况,也可诊断为餐后低血压。
“老年人有动脉硬化,如果餐后低血压,容易表现为脑供血不足的症状,如头晕、晕厥、跌倒等,严重的也有可能会发生脑卒中等不良事件。合并冠心病的患者,餐后低血压可能导致心绞痛甚至急性冠脉综合征。”裴静娴表示,早餐后最容易发生餐后低血压,其次是午餐,晚餐相对较少。因此,建议高血压人群在进餐前后尽可能地测量一下血压,以防餐后低血压引发严重心脑血管意外。
很多人都知道吃不饱会血压低,
那么吃饱了怎么还会出现低血压呢?
对此,裴静娴解释,其实,无论任何人群,都会出现餐后低血压的情况。
因为进餐后内脏的血流量增加,相应的外周血管的阻力会下降,而健康人群如果出现内脏血流增加,交感神经活性会增强,伴随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增加,相应的收缩压会上升,抵消了餐后血压的下降。
而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帕金森病的老年人,由于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下降、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不全,餐后交感神经活性反应不足,心率、外周血管阻力的增加没那么快,代偿不了血压的下降,因而容易导致餐后低血压的发生。
另外,胃肠动力与餐后血压也有关系。如果进食含有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胃排空的速度就增快,血压也会下降得快些。如果进食适当蛋白质、脂类食物,胃排空相对慢些,餐后血压下降程度也就小些。
餐后低血压易偷袭高血压人群,
高血压患者该如何预防餐后低血压呢?
裴静娴表示,如果在餐后出现不适,如头晕等,患者一定要高度重视,首先要排除是否是降压药引起的餐后低血压,可在餐前和餐后分别测量血压。
“老年人的血压要控制平稳,不要过高或过低。如果发现餐后低血压跟降压药有关,可以通过调整降压药或调整吃药时间,可以把降压药放在两餐之间服用,尽可能选择长效降压药等办法来避免餐后低血压的出现。”
如果排除了与降压药有关的餐后低血压情况,患者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预防餐后低血压的发生。
合理膳食,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因为高碳水化合物会让胃排空快些,合理搭配膳食能预防餐后低血压的情况,如可以摄入一定比例的高蛋白质食物延缓胃排空。还要少吃多餐,每餐7分饱即可。
避免进食过热食物。进食过热的食物也会导致血压下降得更大,因此,可以等食物稍微放凉一些再进食,进食的速度要缓慢。
餐后适当散步。餐后适当运动,如散步等,有助于增加心率,增加心输出量,维持正常血压。
餐前适量饮水。餐前喝水能让血容量增加,可以降低餐后低血压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