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历史数据
●人员结构与区域特色
●教学平台与科研实力
支气管哮喘脱敏治疗: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严重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通常支气管因为过敏性炎症而致气道粘膜水肿,粘液分泌增多,并可引起气管平滑肌收缩,使气道变窄。从而使空气进出肺部受到阻碍,当哮喘发作时,就会感到呼吸不畅,产生咳嗽、喘息、胸闷等症状。 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接触环境中的致敏原均有密切关系。资料显示,50%的成人哮喘和80%的儿童哮喘均与周围环境中的过敏原有关。 致敏原的种类繁多,大体上分为室内和室外两大类。室外过敏原包括草花粉(如华南地区最常见的刺苋菜花粉等)、树花粉、霉菌和工业致敏原等;室内致敏原包括尘螨、户内灰尘、猫毛、狗毛、蟑螂、霉菌、蚕丝等。其中尘螨是世界范围内分布的致敏作用最强的致敏原。尘螨是一种只有尘埃大小,肉眼难以辨认的节肢动物,广泛生活在地毯,沙发、床褥和厚窗帘内,以人和动物脱落的皮屑为生。无论是活的或死的尘螨,及其分泌物均可令人产生过敏反应。尘螨喜欢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繁殖,是引起鼻炎,哮喘和皮炎的最重要致敏原。 避免接触与发病有关的过敏原(例如某种药物或食物),是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最有效的方法,对于无法避免接触的过敏原(例如广泛分布的花粉和尘螨)则往往需要给予特异性免疫治疗(英文缩写SIT,俗称脱敏治疗),但治疗的关键是明确致敏原,我科开展有多种常见致敏原可供检测,对疾病的治疗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 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又称为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每当遇到寒冷、某些气味即可出现鼻痒、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鼻堵塞等现象。还有部分病人可同时出现:咽喉不适、咳嗽、呼吸不畅甚至气喘。有部分人以前或同时出现有湿疹、荨麻疹、异位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 过敏性鼻炎经常是因为外环境存在有各种各样可引人过敏物质,当我们通过呼吸、饮食,吸入或食入这些过敏物质时,就有可能引起鼻痒、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鼻堵塞等现象。 常见吸入的过敏物质有:粉尘螨、屋尘、蟑螂、猫狗毛和皮屑、羽毛、霉菌等。 常见食入的过敏物质有:虾、蟹、鱼、贝类、家禽、肉类食品、豆类制品、蛋类、牛奶及各种水果等。 其它过敏物质有:药品、日用化学用品、纺织品等等。 治疗:1、避免接触过敏物质:可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诱发过敏性鼻炎的过敏物质,通过避免再次接触这些物质,可达到预防发病的作用。 2、药物治疗:可在短期内缓解鼻部的症状,一旦停止药物治疗,病情易反复。 3、特异性免疫治疗:是一种针对病因的治疗,具有疗效确定、持久、安全性好,副作用极少的一种治疗方法。 特应性皮炎(AD):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的皮肤疾病。通常从婴儿期开始发病,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超过230万青少年受到特应性皮炎(湿疹)的困扰,对0至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了调查,发病率为3%。特应性皮炎通常和个人或家族的特应性皮炎史、过敏性鼻炎史、哮喘史有关;35%特应性皮炎婴儿可能在日后生活中发生哮喘。其临床特点表现为皮肤干燥和瘙痒,之后因摩擦和瘙抓导致苔藓化,并进一步导致瘙痒、瘙抓(越痒——越抓循环)。特应性皮炎的病因复杂,其中空气中的吸入物如:尘螨、花粉及食物中的牛奶、鸡蛋等过敏原是其常见的病因或诱因。因此,明确过敏原并进一步避免或进行脱敏治疗(免疫治疗)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有效方法。目前,我科对于过敏原的检测及进行脱敏治疗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很多外院的患者转我科就诊,得到行之有效的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荨麻疹(urticaria):荨麻疹(urticaria)俗称“风疹块”,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由各种因素致使皮肤粘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造成局部水肿性的损害。其迅速发生与消退、有剧痒。可有发烧、腹痛、腹泻或其他全身症状。本病发病率高,人群约20%的人一生中至少发作过一次荨麻疹。该病病因复杂,与多种内外源性致病因子有关,发病机理可以是免疫性的,也可以是非免疫性的。其中以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引起的最为常见。荨麻疹根据病程分为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按病因可分多种特殊临床类型,如人工性荨麻疹、寒冷性荨麻疹、胆碱能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因该病与过敏的关系密切,可以通过明确过敏原进行避免及进行脱敏治疗。
|
|||||||||
|
|||||||||
|
|||||||||
一、 疼痛外科专科简介 1989年,麻醉科高崇荣教授在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创办疼痛门诊,1998年建立了广州市首个十张病床的疼痛专科病房。1999年3月,获广东省卫生厅和广州市卫生局批准,中华疼痛学会决定在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挂牌“中华疼痛学会第一临床中心”,韩济生院士和康妹娟主任亲临广州为中心授牌。高崇荣教授担任中心主任,卢振和、张海波以及一批放射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康复科、心理科的教授组成了疼痛中心专家组。2004年,陈德院长亲自挂帅疼痛中心主任,聘请了美国南加州大学疼痛中心的莫教授为客座教授,多学科专家们定期或不定期参加病区查房或疑难病例讨论,较快提高了疼痛中心诊疗水平。根据卫生部2007年(27)号文件规定,广州市卫生局批准广医二院疼痛科正式成为医院一级临床科室。由卢振和教授担任科主任,陈金生、黄乔东副主任医师分别负责中心里的医疗质量或科研培训工作,专攻方向为脊柱相关性痛和神经性痛。现在疼痛科配备了专职医师10人和护士14人,其中博士1人和硕士5人,高级医师3人,另有2位麻醉科高级医师兼职疼痛门诊工作。 二、 专业特色 广医二院疼痛科以经皮穿刺,靶点去除神经异常信号的微创疗法为主要特色。充分发挥医学院雄厚的设备和科技力量,利用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刺激的准确定位,最高程度地保证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在广州首先引进了专门疼痛诊疗的先进设备如美国脉冲射频镇痛仪、德国三氧发生仪、德国硬膜外腔镜、红外热像仪、上海电热巡检仪、日本超激光仪、日本神经刺激仪、南京济生针灸仪、美国埋置式神经刺激仪和脊髓吗啡泵、中药汽化仪等先进设备。在全国首创影像引导下无痛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顽固头痛、外周神经卡压痛、顽固性肌筋膜痛、癌痛、缺血性疾病和不动髓核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等新技术,并取得显著疗效。为此,省内外来广医二院疼痛科就诊的病人络绎不绝,多家媒体甚至中央电视台作了多次采访报道。我科培养了十几名医学硕士,每年举办的国家级“疼痛诊疗新技术学习班”都有几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师来参加,或来我科进修培训。我科主编的“神经治疗学”和“射频镇痛治疗学”进入了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系列,完成了8 项省市科研项目,发表了60多篇有关疼痛诊疗的科学论文。 “创新”是疼痛科发展的关键 第一临床中心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创新的几个新理念和技术,受到了学科内外同行的认同和赞许。其中有: (1)“非神经毁损射频镇痛”:第一临床中心在2000年引进全国首台美国射频镇痛仪,2003年发挥射频技术精确定位神经的功能,创新性开展了射频松解肌筋膜挛缩和卡压神经松解技术,以及垂体射频治疗癌痛技术。2008年主编出版了“射频镇痛治疗学”,举办了3期射频镇痛专门培训班,使该技术成为中国疼痛科的标志性业务并较快地推广应用。 (2)“不动髓核治疗椎间盘突出症”:2008年,第一临床中心在所开展的十一种经皮穿刺治疗椎间盘的技术中,筛除了破坏髓核的技术,创新了一些工具,极力提倡具有椎间盘保护作用的椎间盘突出物靶点治疗观念。突破了传统的破坏椎间盘髓核为重点的减压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旧观念,提高了疗效和深受患者欢迎。 (3)“缓解疼痛保护神经”:我们提出疼痛是神经发出了异常信号,疼痛科医生的责任是寻找和消除神经异常讯号的原始部位和起因的新临床诊疗思维。尤其强调疼痛诊疗重点是诊断在先,诊断指导治疗的原则,改变以往重视治疗技术忽视诊断基础的不良倾向,清晰引导了疼痛科医生的诊疗途径和提升了疼痛诊疗理念,得到全国各界同行的赞许。 (4)“无痛微创治疗”:第一临床中心在全国率先提倡微创治疗之前的预先镇痛治疗。2002年首先实行的静脉麻醉下三叉神经节无痛射频技术已广泛推广全国、2009年探索立体镇痛下密集型温针治疗等新治疗流程,深受患者欢迎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和社会效益。十年来,疼痛中心先后进行了“蛛网膜下腔移植牛嗜铬细胞镇痛”、“脉冲射频镇痛”、“肌筋膜射频镇痛”、“非神经毁损射频镇痛”、“盘源性腰腿痛的髓核保护”等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主编出版了“神经痛诊疗学”和“射频镇痛治疗学”,副主编、副主译和参编了8本疼痛相关专著。发表了50多篇论文,获得三项科技奖项,二项国家专利。 三、 专家介绍
|
|||||||||
|